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九色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多篇)

时间:2025-07-02 08:53:46
《九色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多篇)

【说明】《九色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以读为本 综合实践——《九色鹿》教学设计 篇一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点击数:107

让孩子在课堂上找到生活的一切——《九色鹿》综合实践活动课片断赏析

执教者:高子阳苏培凤

评析:张敏华(江苏省特级教师)

单位:江苏省昆山玉峰实验学校

邮政编码:215300

e-mail:

片断一:

(板书“滴水之恩”并进行以下谈话)

师:我们有句俗语叫“滴水之恩……”请能接出下半句话?

(全体学生边说“滴水之恩……”,边动起小脑,但大多数学生挠着头说不出)

生1:什么“泉相报”?

师:很好!说对了三个字,看来还是有学生清楚的,继续动脑。

(学生们小声说着“泉相报”)

生1:对了!是“涌泉相报”。

(全班同学几乎同时喊到“涌泉相报”。我顺势板书)

师:如何理解这个俗语?

生2:一个人马上要渴死了,结果有人给了他一滴水,救活了。为了报答这个救命之人,他却用不断往上冒的泉水来报答。

师:你如此理解,很好。

生3:别人给你一滴水的恩情,你就应该用不停止的泉水来报答。

师:你说得很简洁。

生4:别人给你如一滴水的恩情,你应该给人家像泉水一样的报答。

师:你用上“如、像”来解释,妙!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九色鹿。请同学读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写得什么“恩”,如何“报”?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巡视)

生1:九色鹿救调达的命是“救命之恩”,但调达为了利却要出卖九色鹿。

(师边听边板书“救命之恩”)

生2:救命之恩,见利忘义。

师:你阅读一遍,就用上了课文中的“见利忘义”。很好!看看能否找到一个字来代替“义”字?

生3:救命之恩,见利忘恩。

(生自动鼓掌)

师:你用“恩”替代“义”字,得到大家的自动鼓掌,看来同学们接受了你的说法。

生3:救命之恩,背信弃义。我还是把“背信弃义”改成“背信弃恩”吧!

生4:救命之恩,杀人相报。

(生自动长时间鼓掌)

师:你的“杀人相报”有创造性。

……

[这是《九色鹿》一课的导入教学。通过俗语的引入,等于给孩子定下了一个阅读基调,等于给孩子一个标尺。虽然一些孩子不知道这个俗语,但因为这条俗语通俗易懂,孩子们不需要多少思考就能获得。有了这个标准来阅读课文,他们就会毫不费劲地通过第一遍阅读找到这个童话告诉他们的道理。从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初读已经懂得何为善?何为恶?]

片断二:

[因为这个童话是根据敦煌壁画中九色鹿壁画(这是一个连环画)改编的,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改编成了电影,改写的相当好。而因为这个壁画没有文字的解释,最早的记录是三国吴支谦《佛说九色鹿经》,所以根据图意(背信忘义、恩将仇报),编出多篇文章。比如网上可以查到一些,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最著名的中国童话》一书中也有《九色鹿》(严文井等著,XX年5月版)。看到不同的文章,所以我们想到了下面的教学]

师:同学们!因为这篇课文是根据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画改编的,而网上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材料。请大家到网上查找九色鹿并读一读。

(生在搜索引擎中键入“九色鹿”搜索,并浏览有关信息)

[由于我们课前阅读了一些信息,清楚哪些信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用的,所以我们适时与他们共同打开某些网站,同读起来。另外,我们还要求他们下载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不到二十分钟,每人都找到自己的所爱]

师:请大家认真阅读自己找到的材料。

(生阅读自己寻找的材料)

师:我们这里还有一篇网上没有的文章,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最著名的中国童话》一书中的,田海燕写的文章《九色鹿》,我读完这篇文章感觉很有意思,写得很独特,所以我们复印下来,请同学们读读。

(学生利用五分钟时间就读完了我们复印的文章)

[这一教学片断,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及与老师分享信息。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全体学生都能阅读多篇与九色鹿相关的材料,虽然没有让孩子反复阅读教文,但孩子们通过多篇资料的阅读,同样可以达到以前第一课时反复读读那一篇课文的教学效果。从课堂上来看,从与以前课文的第一教时来看,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很浓很浓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应该让孩子阅读超过课文四至五倍量的内容。从这一教学片断中,可以品读出这一教学思想的价值所在。课堂应该让孩子体会、感受网上生活,让他们独立占有资源,这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应该具备的。课堂上这么做,孩子们是喜欢的,孩子们是高兴的,孩子们是感觉不到累的,因为他们大脑受到的刺激与孩子的需要相匹配]

片断三:

师:通过阅读多篇材料,请同学们说一说这几篇文章相同之处在哪里?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1:相同之处,都写落水者忘恩负义。

生2:相同之处,都写九色鹿的仁爱。

生3:相同之处,都写了忘恩负义没有好下场。

…………

生1:不同之处,课文的落水者有名字叫调(tiáo)达,在网上及老师您提供的文章来看,那个落水者没有名字。

生2:不同之处,课文上是说“有一天,国王的王妃做了个梦……”,有一篇文章是说“第二天”,还有一篇文章是说“落水者在回家的路上,听到喇嘛带兵找九色鹿……”

生3:不同之处,老师提供的那篇文章的后面,是白鸟设了个法庭来审判国王及落水者。

生4:不同之处,故事情节差异很大。

生5:不同之处,九色鹿的朋友——“鸟”,说法不一样,课文用的是“乌鸦”,网上找的那两篇文章用得是“一只小鸟”,老师找的文章里用得是“白鸟”。

…………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是调(tiáo)达,“调”字应该读什么音?

(孩子思考几秒钟后,有的说“tiáo达”,有的说读“diào达”)

师:请同学们想想你的父母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也请你们再读一遍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给落水者起上这个名字?也可以讨论讨论。我想你们一定会知道这个字该读什么音。

(生读并讨论)

生:读diào达。因为课文是落水者调集军队捉九色鹿,想达到发财的目的。

师:有理!看来作者起这个名字真的有特殊意思。就像你们的名字一样有着特别的意 ……此处隐藏8119个字……非常有意义的。

总之,现如今网络的普及,图片资源是空前绝后的丰富,如何合理地发挥图片的作用,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有更大的空间让我们去探索,相信随着一次次研究活动的开展,一些更具体、更有深度的问题也会逐一暴露出来。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九色鹿)

此文转载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九色鹿》教学设计 篇七

《九色鹿》教学反思

《九色鹿》是一则民间故事,主要讲了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调达的命,并不要他的任何回报。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但最终受到了惩罚。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学生一读便懂,是一篇 “浅文”。但就是这样的一篇“浅文”,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人应当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上完这节课后,我认为我的主要亮点有以下几点:

亮点一:下放学习主动权。孟照彬教授曾经说过:“教师能否交出主动权,是传统课型和新课型的分水岭,只有交得出主动权,才可能形成互动—主动—能动的局面。”在这节课中,学习主动权的下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2-5自然段时,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说自议自己的所得所想,从而归结出课文中心人物九色鹿和调达身上所蕴涵的思想品质,即九色鹿:漂亮、勇敢、见义勇为、不求回报、敢怒敢言;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忘恩负义。……

2、学习6-9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个人的自学,归纳出调达由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转变成一个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人;九色鹿是一个敢怒敢言、勇敢的人。

3、对文章其他次要人物的学习,放手让学生根据学生方法,进行探究。

这种先由“小组合作学习”再到“自主学习”最后提升到“拓展学习”,有递度,有层次的训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亮点二:巧填空白处

主要表现在学习调达和国王的身上。课文有一处描写到了调达对九色鹿的起誓,可是语言比较少。教学中,我抓住了这个空白处,让学生想象:调达发誓时可能会说些什么?学生发言很热烈,气氛十分活跃,思维的火花不断发生碰撞,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亮点三:注重单元教学之间的联系。

《九色鹿》告诉我们的是做人应当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本单元的基础练习中,就有很多有效诚实守信的名言警句。在学生领会课文的主旨后,我相机让学生说一说,你平时还积累了哪些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再让学生读一读练习六中的这些有关诚信的名人警句,一下子就把单元练习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了。

存在不足:

1、由于对孟教授的“eepo”的教学模式的了解不够深入,平时接触得也不多,所以在运用这些“七要素”来上课时,感觉不够灵活,特别是“动静”的处理和运用,心中更是没有底,总是担心课堂易放难收。

2、在小组汇报时,没有能够做到让每一个小组都进行汇报;与学生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

3、受时间的制约,对其他次要人物的汇报,以及学生对这些人物喜欢谁,不喜欢谁,没有来得及进行展示。

以上是我此次上课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同时也希望能得到在座的各位领导和专家们的帮助。谢谢!

《九色鹿》教学反思

《九色鹿》是一则民间故事。主要讲了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落水人调达,而调达曾郑重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最终受到了惩罚。

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学生乐意读,也容易懂,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人应当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越是看起来简单的,在实际操作层面就越难把握,特别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如何处理教学环节,既把握整体又不支离破碎,让学生在一看就懂的情况下还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深入地学习就是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因此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归纳如下:

一、激发兴趣、拉近距离。

因为本次是在外校授课,我对该校的学生知之甚少,学生对我也不甚了解,如何能够与孩子们融为一体,这也是我备课时的一个重点“备”的对象。首先在上课前与孩子们进行沟通时,我先让孩子们说说他们平时上课时的一些规矩,游戏的规则由他们自己来定,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也拉进了与孩子们的距离。次之,在板书课题时也将这一权利交给孩子们,由他们选出自己的写字高手来完成这项任务,告诉孩子们“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也不必不如师。”这样的一个小环节就是要表扬他们,肯定他们,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为后面40分钟的教学互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在朗读中明确目标,贯穿并简化教学环节。

1、第一次读解决字词。因为孩子们在上课之前已经提前预习过课文了,本次朗读目标就是解决预习时没有读好的段落、语句,结合工具书解决没有读准的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没有理解的词语。本次朗读因为目标明确所以时间不长,收效也较显著。依次共解决了:

⑴二类生字:挣扎  气愤  肮脏  无辜

⑵多音字: 调达  调集  泄露

⑶一类生字:发誓  斥责  发财   皇榜   灵魂  残害

2、第二次朗读初步感悟人物情感。本次朗读是在解决了字词读音、理解了词语的基础上完成的,让学生读通顺、读过瘾,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谈谈自己的初步感受。爱提问题的孩子肯定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会读书的孩子,能主动从书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我就与孩子们不同的理解基础上师生共同质疑、启发、领悟,这样孩子们就有了自己的人物形象标记,同时因为在老师的指导下也不至于理解过于偏颇。

3、第三次朗读重点感悟九色鹿形象特点。本次朗读是在第二次朗读的基础上的再升华,重点讲读描写九色鹿的有关语句,由“这是一只____的九色鹿。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样的一个问题的生成导入,从而让孩子们走近九色鹿,把目光聚焦到九色鹿身上。通过细致入微的朗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孩子们通过抓一些关键词语轻松自如地就总结出九色鹿美丽、勇敢、善良的形象特点来,师生的共同参与也让本次教学升华到一个新的高点。

三、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时间过的飞快,很多问题还没有展开,感觉时间就悄悄地溜走了,现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1、学生因在前期的互动开发下,课堂气氛很活跃,我当时就任其发展,准备生成课堂效果,我认为可以很好驾驭,能放能收,但实际在收的时候感觉有点散乱。

2、本节课可以安排孩子们演一演文中的故事,这样做其实更利于孩子们把握感知人物形象,可我在备课时却把这样的教学环节单独安排在第三课时,如果安排在第一课时效果会更好一些。

不管怎样,通过本次课堂大奖赛,我学到了很多,也发现了我在教学中许多不足,这还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学善问、勤教善思。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九色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多篇)范文。

《《九色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