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一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借助工具书读懂古文,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
教法—启发式教学与电教相结合。
学法—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创境激趣、生奇导入
听一听:欣赏词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生: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小说的卷首
记一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的思绪总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三国—空城计。一睹诸葛的过人智慧和超人胆略。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纶笑容可掬遁蜂拥隐匿(大惊)失色旁若无人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小标题)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
起因-兵临西城;发展-临危施计;
高潮-司马中计;结果-孔明释计。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1、思考:课文中主要刻画了哪两个人物的形象?
(孔明、司马懿)
2、借助多媒体资料介绍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称“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门,成为刘备的军师。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的主张。在赤壁之战中,他联合孙权,大破曹兵。后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他担任丞相。刘禅继承王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曾六出祈山伐魏。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忠臣的代表,也是驱者智慧的化身。
司马懿字仲达,魏国的名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大都督,权臣。足智多变,文武双全。虽然为魏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心却想毁灭魏国,建立自己的王国,以便统一三国,建立新王朝。
3、教师出示要求,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同学们,文中为我们塑造了孔明和司马懿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划也描写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
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进行品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故事的记叙顺序。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了课文对孔明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下节课我们再通过集体的交流深入领会作者笔下的形象。
六、布置作业
1、练写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练笔: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之:(1)助词;(2)代词,代替人或事物;(3)代词,虚指;(4)文言代词,这,这个;(5)往,到。
1、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2、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司马懿乃魏之名将。()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对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总结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
教师:很显然,故事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笔下刻画的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形象。
二、品读体会、评析人物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孔明。文中是怎么描述画中的孔明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指名反馈,出示语句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教师指名说说“笑容可掬”的意思。
(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4、孔明的笑在此是一个细节描写。文中多次写到孔明的笑,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学交流:每次都因何而笑?他可能在想什么?
5、集体交流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笑容可掬:这是大兵压境时的笑,孔明故作镇定自若。为的是迷惑对方,让对方上当。他可能在想:“你会上我的当吗?”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抚掌而笑:这是魏军退兵时的笑,司马懿中计了,他觉得如释重负,可能在想:“你果然中吾计矣!”)
(3)教师:一次是计前笑容可掬,一次是计后的抚掌而笑。通过这两笑,再联系整个故事,你们觉得孔明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依据。
6、评析孔明 ……此处隐藏7128个字……一个群山环抱的地方,在我们的不远处就有凤凰山,想必同学们都爬过,还记得你爬山时看到的哪些好风景吗?并谈论一下你进山观景的感受。
2、著名作家李汉荣先生也喜欢去山中观景,可是他却把自己的观景经历写成了(访友)板书,与同学们的有些不同,那带着我们的好奇与疑问去书中找找李汉荣先生与我们的观景感受有何不同吧。
二、初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作者到山里拜访了哪些朋友?把相关词语圈出来。(课件出示要求)
(二)检查词语
过渡:在这篇文章里,你们肯定遇到不少新的词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1、栀子花、德高望重 波光明灭 依然如旧
旋转 吟诵 唱和 瀑布 悬崖 挺拔 津津乐道
树冠 蕴含 犬吠
(1)谁见过栀子花?(课件出示栀子花的图片,进行简介)
找出句子并读出【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①分析“撞了个满怀”运用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好心情。
②补充句子,检验预习情况。
不_______不_______也不______就______,_______独自_____。
2、多音字
{(guān)树冠
{(guàn)冠军
{(hé)和好
{(huó)和面
{(huò)和药
(三)交流问题
1、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作者到山里拜访了哪些朋友?
①学生交流【古桥-树林(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
②书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文【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改成陈述句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
③这么多的朋友,作者重点拜访了谁?(板书:古桥-树林)
2、师:其实作者是去山中拜访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可他为什么说是——山中访友?生交流
你觉得这个课题怎么样?生交流
3、师总结:
(1) 表现出丰富、新奇的想象,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
(2)表达了作者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拟人手法的应用。
三、学习第3自然段,品悟“德高望重”
(一)悟“德高望重”
过渡:作者怀着满怀的好心情拜访了第一位朋友——古桥。
1、在作者眼中,古桥是一位怎样的朋友?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和句子。
(1)德高望重
德高望重是什么意思? (德是品德,望是威望、名望、声望的意思)
请你读一读
(2) “弓着腰,俯身凝望”
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古桥【图片】,它弯弯的桥拱就像——老人弓着的腰啊!它身上爬满了藤蔓,就像老人的皱纹!
总结:作者把古桥当做老人来写,用恰当的比喻表达了他这份独特感受。
(3)“你把多少人马……”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4)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
师: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很忠诚,默默地)仍在为人们服务。
(二)指导朗读、背诵
1、指导朗读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老桥,面对这位忠诚的老桥,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作者该怎样与他倾诉?谁来读。
(尊敬 怀念 朋友之情)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总结: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
2、指导背诵
①情浓文美,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把它深深地印入脑海中。你可以分成3部分把它记住。(课件出示)同学们挑战一下自己,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诵下来。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你把多少人吗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②生自由背诵,请几个生背。
③短短3句话,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形象深深刻入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四、初步体会,感悟拟人、联想写法的好处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啼叫,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2、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那种“知己”的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容的境界。)
五、体会略写,学习排比手法,仿写句子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 m. 气势。
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讨论排比句式的好处,以及第二人称的运用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和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应用拟人的方法,把“我”和山里的“朋友”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受亲切、热情。
2、小练笔,仿写句子
你好,( )
五、小结
1、学生自由畅谈作者从这些朋友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启示:
例: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
2、在对这些朋友的拜访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亲切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课后作业
1、模仿课文第4节“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观察一下身边的大自然,展开想像的翅膀,写一个小片断。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