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看千年包公观后感(整理10篇)

时间:2025-01-17 08:53:53
看千年包公观后感(整理10篇)

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0篇《看千年包公观后感》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看千年包公观后感》相关的范文。

篇1: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

包拯家训如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乡,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七年中秋 赵朴初敬书)”。

体现了我们祖先的信仰。

信仰天地君亲师。

天地君亲师是五个信仰对象,既相互联系,又互为一体。

拆开来讲,天地属于精神世界至高无上的神灵,主宰人们的命运,排在第一位。

例如,人们一遇上自然灾害,就祈天保佑,干了坏事,怕天雷打。

中国人是个很世俗的民族,即使对“天地”这样高远玄渺的神灵,也结合到现实来理解,如,皇天后土养育了人们,靠天吃饭、顺应天时,天意不可违,等等。

正因为信仰,才有祭天、祭地,现在北京还有天坛、地坛,都是祭天祭地的专门场所。

第二位的信仰是君,即国君,国王,国家。

到西汉董仲舒干脆将皇帝附会成“天子”,天的儿子,上天派来管理老百姓的,杜撰出“君权神授”的理论,以便让老百姓服服帖帖,天威不可犯。

同时,对皇帝也有制约作用,替天行道,不可乱来。

第三位的信仰是亲,指有血缘关系的长辈,可以泛指父亲,母亲,祖宗,先辈等等,这是更直接来源于儒家的伦理道德。

人们的生命都是来源于父母,“父精母血成汝体”,含辛茹苦养育我。

因此,要孝顺父母,孝敬祖宗。

用现代的一首歌曲《酒干倘卖无》最好解释:“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你,没你哪有我……”,把这些信仰对象都串起来了。

中国人敬祖宗有专门的祖庙、宗祠,祖坟,制度和体制上有宗族、五服、族长、族田、族产以及族规等等。

中华民族之所以延绵五千年生生不息,起根本作用的是家族、宗族的凝聚力。

国家灭亡了,家族的规矩和体制还在,家国一体,国家的.基因寄存在家族中,家族宗族发展壮大、扫平四方又可以建立国家。

西方没有中国这样的家族,国家灭亡了,一般无法复兴。

第四位的信仰是师,这也是源于儒家的伦理道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小处看,开我蒙童,启我智慧,从大处讲,传承文化,弘扬文明。

因此,师的地位很高。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重教育,重文化,重传承,中国人受益极大。

篇2: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

包拯执法如山,铁面无私。

《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最典型的例子是,据司马光《涑水纪闻》所载,他知庐州后,“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戳之,自是亲旧皆屏息”。

横行霸道的官员为之收敛,堂舅犯法一视同仁,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包拯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发誓做“民之表”,曾留下家训,叮咛子孙务必将清正廉洁的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四《包孝肃公家训》)

几十年间,除朝廷给予的俸禄外,包拯没有多吃多占过一分一厘。

他知端州三年,端州盛产端砚,其前任均借进贡之机,贪多达数十倍于贡品之数的端砚据为私有,除个人享用之外还馈送权贵,大搞不正之风。

包拯却一改前规,下令制砚数量不得超过进贡之数,离任时“不持一砚归”,从此成为载誉史林的佳话。

这段佳话虽然载在《宋史》,其真实性如何本来亦无法完全确认。

但有意思的是,上世纪70年代,安徽省博物馆在发掘包拯及其家族墓群时,仅发现一方普通砚台,而非端砚,这真不啻为这则历史佳话的可靠性提供了一个有意味的佐证。

嘉祐七年(公元1062),包拯在枢密院处理政务时突然发病,自此卧床不起,一代名臣,与世长辞。

包拯精神产生在特定的地域、时代、社会、阶级中,但由于这种精神具有历史的先进性,有历史先进性的精神总是具有难以磨灭的光辉,所以,它就和大思想家的思想一样,超越了时空,乃至超越了阶级,称得上是历久而弥新了。

弹指一挥间,1000多年过去了。

应该说,制度性的建设对于现代国家来说更为根本,也更为重要。

但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包拯一直受到历朝历代不论为官还是为民者的普遍敬仰。

包拯及其包拯精神似乎并没有过时的迹象。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就是这种精神的回响,就是这种精神的光辉的闪耀。

公明廉威、勤政为民,既是全社会的政治诉求,也是执政者需要再一次拾起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春江《包拯千年之谜包公文化在海外》中说,泰国有一种洗衣粉十分畅销,因为它的商标叫“包公”,而且它的广告词是这样的:“本洗衣粉的去污效果,就像包公对待贪官污吏般毫不留情;本公司的经营方针,就像包公审判案件一样公正廉明。

也许包拯精神并不只适用于它的产生国,这则故事,大约能够说明问题了。

篇3: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

由省纪委牵头组织,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已制作完成,央视纪录频道定于2016年5月25日20:00起连续三天播出,每天一集,每集45分钟。安徽卫视也将于5月27日21:25播出。

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完全根据史实,摒弃戏说,进行人物和实景再现,向观众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

第二集《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突出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

篇4: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

北京5月24日专电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将于25日晚起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该片通过展现包拯人生各个时期的故事,表现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形象。

据介绍,为最可能精准地展现宋代历史与包公形象,剧组采访了中国、新加坡等地的几十位包拯研究学者及宋史专家,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后,摒弃戏说,完全根据史 ……此处隐藏3323个字……都能刮骨疗毒的生动局面。要有公仆情怀,就要发扬包公两袖清风精神,在清正廉洁中服务人民,才能取信于民。作为党员眼中的“纪检干部”,要牢记宗旨意识,把服务人民不应是写在纸的白纸黑字,也不是一句口号,而应是不当“活菩萨”,铭记职责,敢于向恶人砍刀,才能不让好人利益受损,才能让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我眼中的“纪检干部”,只有无私方能无我,无我方能尽心尽责。

党员要先治恶人才能保障人民权利。整治四风也好,转变作风也好,出汗排毒也好,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内在的外部的、上面的下面的难题,搞不好就会前功尽弃,甚至害党害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包公的不畏难、不怕苦的精神,就是要求我们从工作要求出发,对照《党章》,树立问题意识,从严查摆,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敢于亮短揭丑的态度、以治病救人的担当,对照党规党纪,严肃认真地查找“四风”上存在的问题,查找工作中的失误,深入剖析原因,认真加以整改,及时挽回群众的损失,让干部作风有改变,群众的事情有人办。

篇9:《千年包公》观后感800字

学习包公精神,做廉洁执法模范

按照县纪委的通知要求,我在中央电视台观看了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该片分《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三级。观看后感触很多。当前,全局上下深入开展廉洁执法工作,恰似给全体公安民警加一道反腐的防护林。既提高了思想认识,又增强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责、热情为人民服务的信心和决心。

廉洁,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官员一直受人崇敬和爱戴,古有诸如包公、海瑞,今有诸如焦裕禄、孔繁森等。他们的形象深入民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诵。掩卷沉思,留在胸中的不仅仅是一位位廉洁之士的高大形象,还有一股浩然正气。

对公安民警来说,如何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是否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对大家的严峻考验。公安工作有不少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如果将此当成了谋取不义之财,谋取私利的工具,那最终将踏上不归路。公安队伍需要的是耐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的正直之警。做为政清廉的民警,还得在自律上把牢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加强学习,筑牢理想信念。在上层信仰上,我们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深入践行群众路线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筑牢廉洁根基。在现实细微层面,我们可学习身边先进人物的事迹,以此鞭策自己,查找差距,提升觉悟。

其次是要处理好自身的各种关系。在多元社会总少不了形形色色的诱惑,这正是公安民警所面临的考验,这种情形下,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坚持不受外物引诱,保持冷静头脑与淡泊心境,方可智明而勇猛。要自觉接受各种监督,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使个人利益在保证和发展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来实现,处理好与身边亲朋好友的关系,不教身边朋友以财色之诱拖下水,不教家中亲人恃你手中之权乱纪律,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真正体现出公安民警的气节。

最后是要加强自我约束意识。“勤生明、廉生威”的道理谁都懂,个人的廉洁主要来自自律,只有通过不断的廉政学习教育,才能未雨绸缪,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道阻且远。作为新时期的公安民警,要抵御住横流物欲,做清白之人,美节之士。

廉洁从警,是廉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从践行群众路线的高度,深刻领会廉洁的含义,严格遵守人民警察的行为规范,做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扎实苦干求发展。我们作为国家公务员,作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仆,更应该以廉洁奉公为原则,以清廉纯洁的道德品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做勤政廉洁的排头兵,树立良好的民警形象。

包拯家训给我们的启示,包拯,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公正廉洁,执法不阿,谥号孝肃,后世称包孝肃公。在纪录片《千年包公》第一集《清心直道》中记录了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全文共三十七字,突出了包拯清正廉洁的家风。通过纪录片《千年包公》重读包拯家训,心灵为之震颤,灵魂得以净化。作为今天的我们,应该从包拯家训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篇10:《千年包公》观后感800字

一部成功的历史人文纪录片,不仅要有历史的真实,还要有现实的观照。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近期播出的3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从历史中汲取思想精华,采取“纪实+影视再现”的手法呈现真实的历史以及当代人眼中的包公形象。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纪录片《千年包公》的核心理念。如何展现一个真实的包公?导演组查阅了《宋史·包拯传》、《孝肃包公奏议集》、宋人笔记等大量历史文献资料,采访了几十名海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先后前往中国台湾和安徽、河南、广东以及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用镜头追寻包公的足迹。全片的情节都源于有据可依的历史记载。如少年包公不赴富人宴的故事,来自朱熹的《朱子语类》;牛舌案、匿金案和冷清案,来自包公的墓志铭;“外甥有理打得舅”的故事,出自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包公“名不在碑而有口皆碑”的故事,来自南宋周密的《癸辛杂识》,等等。片头的创意就是要为包公凿一尊像,在一斧一凿的碎石飞溅中,穿插了清心诗、七弹王逵、不持一砚归和包公井等四个真实情节和场景。

纪录片只有讲好故事,才具有传播力。纪实是对现实故事的影视叙述,是对一个个精彩现实细节的捕捉和挖掘。在59岁的台湾渔民吴堃玄的家里,专门有一个房间供奉着包公像。拍摄的时候,腼腆的吴堃玄每打扫一处都要祷告几句。这些细节,足见包公在台湾百姓中的影响。在安徽池州一座宏伟的包氏宗祠中,几位长者带着年轻人在祖先包公的画像前诵读家训,凸显了包公家风穿越千年的传承;在河南淮阳那座最小的包公庙里,供着一幅简陋的包公画像,守庙人滕忠红每天虔诚地将一杯清水供在包公像前,象征着包公官清如水,等等。这些鲜活而生动的现实小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历史再现是真实历史故事的影像呈现。《千年包公》的细节再现精益求精,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都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再现历史的真实与厚重。像六弹张尧佐、七弹王逵、不持一砚归、疏通惠民河等精彩情节,再现画面都令人震撼,比起包公的传说更加精彩、丰满、感人。

全片没有陶醉于对历史的平面叙述,而是向历史深处探寻,从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进一步营造我国廉政建设的浓厚氛围。全片共3集,紧扣包公的为人、为官、为民三条主线展开故事,用故事带领观众进入历史深处,去体会和思考故事背后的思想精华:包公,一位北宋清官,为什么能跨越千年时空,为百姓所铭记?一首“清心诗”为什么今天还回响在我们耳边?为什么包公家训穿越千年,仍然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为什么“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千古流传?为什么他的为人、为官、为民之道,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兰考的时候,勉励当地的纪检干部要当现代的“铁包公”。在强力推进反腐倡廉的当下,《千年包公》这一题材有其特殊的意义。

《看千年包公观后感(整理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