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7篇《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相关的范文。
篇1:论文调查报告一家中型商场的财务科五名工作人员中,有三名来自北京市供销学校同一届财会专业的毕业生,其工作水平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赞扬;北京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出自北京市供销学校财会专业;89级一名学生在毕业后不足十年的时间内,先后考下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成为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顶梁柱……这些都记录了供销学校财会专业辉煌的历史。当现实的脚步迈进二十一世纪的大门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一位学习中等的毕业生在应聘一家公司出纳员时,几经犹豫,最后放弃;一位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在一家公司实习出纳,填写的单据几次被银行的工作人员扔出窗外,并被责问:你是会计吗?还是这位学生,由于不小心把公司办公室的钥匙撞在了门里,而直接影响了公司一天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最终不得不离开了这一岗位,去了一家超市作了收银员;还有许多许多的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会计工作,专业对口率正在逐年下降……面对这所有的一切,财会专业的教师陷入了空前的困惑:社会上到底需要我们的学生会些什么?我们的财会专业还有发展前途吗?为了寻求答案,他们走出了校门,去到公司、到商场、到工厂,到要接受我们学生的地方去寻求答案。
一、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
从1987年开始实行会计证(会计人员准入)制度以来,会计队伍逐年扩大,北京市持证人员由最初的50万人增加到了近100万人,且仍在逐年增加。新增加的会计人员主要来源于三条渠道:高等教育会计系毕业生占1/4弱、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占2/4、社会其他人员参加一年一度的会计证考试取得资格者占1/4强。对用人单位来说,会计资源从绝对值讲已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面对这样一种局面不得不让人产生思考:有了会计证是否都做会计工作?究竟什么人能做会计工作?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是否有很好的就业空间……
会计证只是一种从业资格证书,就象有驾驶执照的人不一定以司机为职业一样,取得了会计证也不一定以会计为终生职业,甚至不一定做会计工作,特别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的发展变化也呈多元性,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刚出校门18、9岁的学生一定固定不变的做一种工作,实际上他的兴趣、志向、理想可能会随着他的成熟、对社会理解的改变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会计工作的比例逐年减少,据调查,90年以前的毕业生有40%~50%在从事会计或相关的职业,而95年之后的毕业生从事相关职业的也就在20%左右了。
大量持有会计证的人员并未从事会计工作,这也正好让人们感觉到会计人员过剩,其实这种认识是有一定片面性的。因为他们并未认真分析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据笔者调查这里的原因有三:一是持证人员的志向改变。这种原因在中专生中占40%左右比例,很多中专生在入学选志愿时并非了解会计专业,甚至有相当部分学生并非自己志愿,是因为学校专业设置限制、本人学习成绩现状以及来自家庭、社会关系的引导,选择学习了财会专业,毕业后面对社会新的环境、机会,放弃了过去的志向选择,而从事其他工作去了;二是毕业生的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这样的情况要占到毕业生10%左右的比例(这一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有相当部分学生毕业后曾有过短暂的会计工作经历,由于在校期间学习的不成功,特别是学校安排或要求的知识内容和业务技能项目与用人单位要求不相对应,致使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使对口工作擦肩而过;三是用人单位观念的转变,现在越来越多的小企业使用了兼职会计或将账簿交于会计公司代理记账。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一人监管五、六份甚至七、八份账目,忙的不亦乐乎,而另一方面大量持证人员没有上岗机会,当然忙的是能人闲的是庸人。另外我们还应对会计职业范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要以为一提会计一定是财务科或会计室的会计,特别是中专学校培养的学生,可以把商场里的收银员、批发公司或物流公司的库存商品管理人员、企业办税人员、银行信用社的柜员、生产车间的统计等纳入这一范围。
不做会计,学习会计专业是否有意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思考另一个问题:我们有几个人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数学研究、物理探索、化学实验,但我们从初中到高中、大学却都在学习这些课程,我们知道那是揭示自然科学规律的学科,不学好它们我们将无法正确认识世界,更无法谈适应自然、改造世界。笔者认为会计学也是一种揭示规律的学科,它揭示的是经济领域中经济核算规律。未来世界是一个经济世界,只有把握经济规律的人才有可能驾驭风云变换的市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论你将来是一个收银员、公司经理秘书、推销员还是一个销售部门的经理、公司办公室的主任,也不管你将来可能去继续深造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大老板、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中专阶段的财会专业知识和能力都会教给你一种思想、一种认识问题的特殊角度、一种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对你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上分析让我们感觉到,会计职业是一个既充满竞争但又不乏机会的职业,财会专业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并学有所用为社会承认,一方面要看人才本身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要看财会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特别是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致关重要。因此,在进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认清培养目标,并针对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财会专业课程。
二、财会专业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分析财会专业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有其参照的标准,这一标准应该是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本校现有的财会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必须改革。
通过这次调查,笔者认为财会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应调整确定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首都第三产业为宗旨,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意识、道德意识、职业能力,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具体目标是:达到会计专业从业资格标准;能够胜任会计岗位(分户会计、出纳员、收银员、企业办税员、库房保管员)工作;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人为本,注重终身教育,培养复合型中专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的突出特点是:提出了中专财会专业培养的应是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改变了过去目标的培养管理型人才的专业定位。这一改变再结合学制由原来的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学分制3~5年)使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合理。旧的课程体系为学科体系,注重财会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理论,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训练财会专业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这一课程体系能够适应旧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文化基础较好的'生源,但与新的财会专业培养目标和现实生源的文化基础状况已基本不适应,因此继续使用旧的课程体系将无法实现新的财会专业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陈旧。本校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一 ……此处隐藏23433个字……关内容的企业,企业集团的比率最高(95%),其次是大型企业(68.42%),中小企业的比率最低(58.33%)。
(4)从企业性质来看,了解财政部20xx年4月发布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的有关内容的企业,民营企业的比率最高(75%),其次是国有独资企业(72.97%),国有控股企业的比率最低(64.71%)。
(5)从企业类别来看,了解财政部20xx年4月发布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的有关内容的企业,上市公司的比率为(80%),非上市公司的比率为(70%)。
3.贵公司认为需要在贵公司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吗?
(1)从总体上看,有89.33%的企业认为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但仍有10.67%的企业认为不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2)从行业来看,认为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建筑业的比率最高(100.00%),其次是制造业(94.51%)、交通运输业(91.67%)、服务业(85.71%);房地产业的比率最低(62.50%),其次是其他行业(80.00%)和商品流通业(81.25%)。
(3)从企业规模来看,认为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企业集团的比率最高(95.00%),其次是中小企业(88.89%),大型企业的比率最低(84.21%)。
(4)从企业性质来看,认为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民营企业的比率最高(100.00%),其次是国有独资企业(91.89%),国有控股企业的比率最低(85.29%)。
(5)从企业类别来看,认为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上市公司的比率为(100.00%),非上市公司的比率为(88.57%)。
4.贵公司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的.作用大吗?
(1)从总体上看,有85.33%的企业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的作用大,但仍有14.67%的企业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的作用不大。
(2)从行业来看,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作用大的企业,商品流通业的比率最高(93.75%),其次是制造业(91.89%)、建筑业(83.33%)、服务业(78.57%);房地产业的比率最低(62.50%),其次是交通运输业(75.00%)和其他行业(73.33%)。
(3)从企业规模来看,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作用大的企业,企业集团的比率最高(90.00%),其次是大型企业(89.47%),中小企业的比率最低(80.56%)。
(4)从企业性质来看,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作用大的企业,民营企业的比率最高(100.00%),其次是国有独资企业(89.19%),国有控股企业的比率最低(79.41%)。
(5)从企业类别来看,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作用大的企业,上市公司的比率为(100.00%),非上市公司的比率为(84.29%)。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普及和应用程度
1.贵公司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了吗?
(1)从总体上看,只有50.67%的企业实行了全面预算管理,其他49.33%的企业尚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的普及率较低,这与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很不相称。
(2)
从行业来看,全面预算管理的普及率最高是制造业(达到62.16%),其次是其他行业(60.00%)、交通运输业(50.00%)和服务业(50.00%);最低是房地产业(只有25%),其次是交通运输业(41.67%)和服务业(42.86%)。
2.贵公司如果还没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那么,每年是否都编制财务预算?
(1)从总体上看,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37家企业中,有34家企业编制财务收支预算(占91.89%),只有3家企业不编制财务收支预算(占8.11%)。
(2)从行业来看,制造业、商品流通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中,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都能编制财务收支预算;而房地产业、服务和其它行业中,则有一部份企业(分别占33.33%、25.00%和16.67%的比例)甚至连财务收支预算都不编制。
(3)从企业规模来看,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集团都能编制财务收支预算,而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则有部份企业(分别占18.18%和5.26%的比例)连财务收支预算都不编制。
(4)从企业性质来看,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国有独资企业都能编制财务收支预算,而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企业则有部份企业(分别占11.11%和50.00%的比例)连财务收支预算都不编制。
(5)从企业类别看,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上市公司都能编制财务收支预算,而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非上市公司则有部份企业(8.57%)连财务收支预算都不编制。
3.贵公司是否有负责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
(1)从总体上看,只有23家企业(占30.67%)设置全面预算管理专门机构,而另外52家企业(占69.33%)则不设置全面预算管理专门机构。这说明,在实行了全面预算管理的38家企业(占50.67%)中,仍有15家企业(占20%)不设置全面预算管理专门机构。
(2)从行业来看,设置全面预算管理专门机构的比较,制造业为35.14%,商品流通业为37.50%,建筑业为50.00%,其他行业为33.33%(这几个行业均达1/3以上);交通运输业为25.00%,房地产业为25.00%,服务业为28.57%(这几个行业均不达1/3)。
(3)从企业规模来看,设置全面预算管理专门机构的比率,大型企业为42.11%,企业集团为35.00%,中小企业为22.22%。
(4)从企业性质来看,设置全面预算管理专门机构的比率,国有独资企业为37.84%,国有控股企业为26.47%,民营企业为零。
(5)从企业类别来看,设置全面预算管理专门机构比率,上市公司为40.00%,非上市公司为30.00%。
4.贵公司主要采取下列哪些方法来编制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
(1)从总体上看,固定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被采用的比率较高,分别为52.78%和47.22%;概率预算法和滚动预算法被采用的比率较低,分别为15.28%和13.89%;零基预算法被采用的比率则介于较高和较低之间,为29.17%。
(2)从行业来看,制造业采用得较多的是固定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比率分别为51.35%和48.65%);商品流通业采用得较多的是零基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比率分别为43.75%和37.50%);交通运输业采用得较多的是固定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比率分别为58.33%和50.00%);建筑业采用得较多的是固定预算法、弹性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比率分别为83.33%、50.00%和50.00%);房地产业采用得较多的是固定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比率分别为41.67%和50.00%);其他行业采用得较多的是固定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比率分别为35.71%和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