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教育反思论文范例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育反思论文范文 篇一关键词:元高等教育学研究;沉寂;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18-02
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教育理论研究一直诟病颇多,一直在进行着全面而深入的反省。而一种以理论形态的教育知识为对象的研究以独特的陈述方式形成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元教育学。我国关于元教育学的研究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曾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元教育学热”,而如今却陷入沉寂。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元教育学研究的历程以及对其陷入沉寂的原因进行反思,探讨元高等教育研究的取向。
一、元教育学解读
元教育学是一种对教育学进行研究的学科。它不同于对教育学研究的反思与回顾,它是把教育学及其研究状态作为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的教育学的元理论,即把元教育学界定在教育学的认识论范围内,是对教育学的认识 论[1]。一般来说,元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区别见下表:
元教育学的产生主要有两大动因:其一,研究者的自我学科意识。西方教育理论产生发展于不同体系和学术流派的相互竞争的过程中,这种持续争论必然导致研究者返回到教育理论体系的原点来不断反思“教育学是什么”等元理论立场问题。将这些问题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在认识论上加以系统反思,是西方近代科学实验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推动包括教育在内的各学科领域思维方式变化的结果,反映了西方科学主义思潮对教育研究的重大影响[2]。其二,各种“元性质”学科的兴起催生了元教育学。近几十年来,国外以反思为特征的各种“元性质”学科相继问世,诸如元数学、元逻辑学、元社会学、元物理学和元心理学等。用“元”的概念来修饰“理论”,突出表现了相关理论的“在什么之上是怎么样”的功能特征,即理论的超越性。“元理论”并不是一种面对某一现象的理论体系,而是针对众多理论体系的更高的理论体系[3],它意味着“自我意识的萌动”,是反省、是超越、是系统化和形式化的。如此热烈而宏大的科学反思场面,强烈地震动了教育学。反思科学文化激发了声势浩大的科学自我反思热潮,以至于教育学不得不加入其中。
二、我国元教育学研究的反思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教育理论界开始有学者尝试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认识教育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且把教育学的概念和命题等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对象进行思考。当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进行元教育学研究,但是研究触角已经超越了传统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延伸到元教育学领域,这意味着我国的元教育学已经处于孕育中[4]。
相对于西方的研究来说,我国元教育学研究起步晚,但我国研究者的兴趣与视角颇具特点。由于我国教育学是在外来文化与自身传统的碰撞中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们考察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教育学产生的影响之后,发现教育学理论研究“本土化”似乎成为我国元教育学研究的最大主题。另一个特点是在西方教育学史的研究基础上,学者们注重对教育学理论的整体的和历史进程的把握,其结果有一定的历史感和透视力。
但是,近年来元教育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式微,鲜见相关论文和著作发表。笔者认为,造成如今的窘境有如下原因:第一,研究方法失当。人们对于教育研究不客观及不科学使得一些元教育学研究者期望用自然科学追求客观性和精确性的实证方法解决教育学的问题,导致在元教育理论研究中表现出了自然科学化倾向,与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存在冲突。同时,西方元教育学研究方法与我国学术界一贯的研究方法也存在差异。西方学者十分重视逻辑学和思辨术,它与我国的整体论和辩证法有显著不同,而我国学者感悟式的研究方法很难被国外研究者承认。研究方法的差异使我国元教育学发展困难重重。第二,研究资源和研究对象的匮乏。元教育学以教育学而不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目的是解释教育学自身。元教育学是对教育学理论的研究,但教育学是否成熟尚存在争议,因此元教育学难以建成自己的体系。第三,研究问题常有偏差。元教育学以对即存的教育理论和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和论证为任务,深究教育学的概念和理论成为其主要研究的问题。因此,元教育学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咬文嚼字的困境,对于工具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于对象的兴趣,“以至于一些教育的关键问题逃逸了它的注意范围”[5]。因此,使研究者或是公众都很难持续保持兴趣和关注。第四,研究范式的差异。中西方学者在研究范式上的显著差异使得我国研究者很难融入以西方研究者为主的这一研究领域里。元教育学完全植根于西方的学术文化,与分析哲学息息相关。但是,分析哲学的研究范式与我国思想和文化迥异,这就“决定了西方的元教育学与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之间的巨大差别”[6],也使得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难以被西方学者接纳和认可,无法拥有这一领域的学术话语权。第五,研究者稀少。元教育学领域从建立伊始就是一个“少数人的俱乐部”,这里充满了一般教育学研究者陌生的语句,哲学(而且主要是西方各派哲学观点)、科学学、语言学、语义学等学科知识成为研究者的困境。同时,这类研究本来就具有形而上学研究的特点,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很深的鸿沟,涉足其中的、进行长期研究的学者数量很少。
事实上,目前国内的教育研究迫切需要元教育学来指导。本来,元教育学最初发展定位是我国教育学的科学化,可以说,它是为我国教育学谋求学科地位进行努力的。但是到后来,随着西方元教育学的引进,它在国内的发展似乎步入了歧途,逐渐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不是一种研究的工具和手段,即没有把元教育学与研究实践、研究者的需要联系起来,因而找不到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教育反思论文范文 篇二论文关键词:也思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最近这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其实在出现之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也有过反省,只不过没有现在这样有针对性,这样有目的性罢了。在素质教育全面铺开的今天,追求完美而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而我们的每一堂课几乎都是不完美的,教学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显得越发重要了。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审视可以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中确实存在着许多的误区和不足之处,在课前或课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总结,避免下一次的错误。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形成教师个人化的、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可究竟怎样反思,反思什么的呢?
首先教师要对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了解教学反思的作用,才能真正接受反思,从而激发起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教师只有以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反思才有力量和效果。反思意识强的教师会经常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使自己不断完善。在长期的反思实践过程中,自己的反思习惯也就会慢慢养成。 其次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总 ……此处隐藏23984个字……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
2.典型示范对青年大学生具有自我教育功能。典型示范中的每个个体都代表着一个时代最需要、最生动、最被认可的积极的人和事,在这些典型示范形成的过程中,都会经过人们对这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主流文化的探讨和思索,最终形成人们心中的“榜样”。因此,典型示范形成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对人们的心灵进行了洗礼,再通过宣传,将这种氛围扩大,大学生自己就会将这些典型与自身相对照,客观地认识并评价自己,从而明确自身的不足,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并坚定自己的信念。所以,典型示范的评选和学习过程就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中提高自己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思辩能力,增加自己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从而实现典型示范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探索自己,自己激励自己的教育功能。
3.典型示范对青年大学生具有激励功能。大学生对于榜样示范的学习,不仅仅是对榜样行为的模仿和崇拜,应该有更深层次的体悟。“从道德模范人物的模范行为中,不是学习他们的具体行为样式,而是从这些具体的行为样式中学习到体现在其中的道德精神,学习和领悟到在行为中表现出的道德观念自身的那种精神,从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力。”其实,大学生学习榜样的行为和事迹,仅仅是典型示范作用的表象,而更深层次的作用在于通过学习先进榜样的行为去感悟这种先进的精神和积极的信念,并以此来激励自己、提升自己,这才是榜样示范作用其独特的教育意义。所以,从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看来,典型示范的激励意义是最重要的,榜样教育应当以精神激励为目标,才是这一教育方式的精髓所在。
二、保证典型示范教育功能的有效条件
典型示范教育作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之一,要保证其影响力和效果,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保证大学生对榜样示范个体的认知程度。不能否认,在有些青年大学生眼里,“榜样”和他们的距离是很遥远的,甚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对这个“榜样”的不了解,他们不了解“榜样”行为发生的背景,更不了解“榜样”个体的成长过程。人们在宣传榜样行为时,往往只注重描述这种行为本身,而忽略了对这种行为的产生背景和个体成长环境的描述,使很多青年学生只看到行为表象,自然觉得这种行为离自己比较遥远,所以并不是从心理层面的认可和接受。这就提醒我们,在进行典型示范教育时,一定要保证学生对榜样行为和个体完整程度的报道,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认为是真实的、可信的、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在心灵上给他触动,才能激起他的情感反应。
2.保证大学生对榜样示范个体的认同程度。当代大学生对榜样示范个体的认同,受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影响,也已经变得更加多元化。尤其受金钱至上和一切向钱看的消极价值取向的影响,有些青年大学生原本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变化。有调查显示,57.8%的大学生认为“为人民服务最能体现人生价值”,、这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领袖,仍然是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虽然受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影响趋向多元化,但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还是主流。青年大学生对革命领袖的认同,绝不仅仅是对他们丰功伟绩的崇拜,而更让人们认可的是他们无私的精神、高尚的情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因此,无论社会如何多元的变化,青年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可能力仍然是积极的、向上的。这就要为我们在做典型示范教育时,要注重大学生对榜样的认可程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
3.保证大学生对榜样示范行为的情感共鸣度。情感共鸣即大学生对榜样行为在情感上受到触动和感染,发自内心的认可并支持这一榜样行为。也就是说,榜样行为不仅仅在表象上,而是在精神层面征服并感染周围的人,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其实质上已经对大学生起到激励和熏染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榜样示范教育时,一定要考虑到当前大学生的情感需要,要贴近学生实际,且榜样的产生一定要在他们之中,具有群众基础,易于并乐于被学生所认可,这样才能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4.保证大学生对榜样示范行为具有践行度。既然榜样教育的目标在于榜样的引领作用和激励作用的实现,那么要想实现这种价值,就必须使大学生由对榜样的认知、发展到对榜样行为的效仿和对榜样精神的践行。保证大学生对榜样行为能够践行即此种榜样行为或精神能够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遇见,可以效仿。因此,我们所选树的榜样行为或精神一定要真实、可信、可见、可感,而不是高大飘渺,让普通大学生无从捕捉的虚无形象。由此可以看出,榜样示范个体的选树只有遵循以上四种原则,才能够引起大学生情感共鸣,典型示范的教育效果才能持久、深入和广泛。
三、典型示范教育的科学路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典型示范教育所表现的张力和效果正在逐渐减弱。探究原因,主要是我们在进行典型示范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在榜样的选树过程中,以往我们选择的榜样突出强调的是完全“道德的人”,需要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才能实现,因此,根本没有产生想要效仿的动力;(2)在榜样示范教育的时间选取上,往往定期开展在某某纪念日或重大节日上,最典型的就是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很多效仿活动仅仅维持一周甚至一天而已,榜样示范活动不具有持久性和连贯性;(3)在榜样示范教育的宣传和方式上,往往把榜样的事迹进行过分渲染和夸大,这样就导致人们找不到任何缺点或瑕疵,使人产生怀疑。正因为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典型示范教育的效果一直不太理想。所以,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典型示范教育的科学方法,并注意以下问题:
1.与时俱进,拓宽平台,增加榜样示范教育的呈现方式。以往对榜样示范的教育大体通过事迹报告会、媒体宣传、学习讨论等方式来进行,这几种方式虽被人们推崇了多年,但仍然避免不了其中的局限性。事迹报告会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看到、感觉到榜样的行为,但毕竟报告会场次有限,参与人数有限,导致影响范围受到局限;而媒体宣传和学习讨论等方式,虽然覆盖面广,但因其宣传的渲染和夸大又缺乏真实性。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宽思路,利用网络平台,通过视频回放、榜样访谈、甚至聊天等新技术手段,既扩大了影响范围,又可以让学生直观面对。
2.真实反映,恰当宣传,客观处理榜样示范个体和行为的宣传信息。对待任何人和事都不能太过追求完美,即使榜样也不例外。任何榜样个体和行为的出现,都会有其特有的背景和因素,这一点作为宣传方绝不应该忽略。既然没有完美的人,在宣传榜样个体的信息时,就要力求全面和公正,既要宣传其积极光辉的一面,也要对他的缺点和不足作以说明,努力做到既不夸大优点,又不避讳瑕疵。这种客观宣传,不但不会影响榜样个体的形象,反而会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群体,才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只有把一个真实的社会人客观地展现出来,才能让学生们觉得榜样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与榜样的距离并不遥远,通过努力,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学习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效仿的动力,达到典型示范教育的效果。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教育反思论文范例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