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高中地理关于大洋洲和两级地区的教案

时间:2025-07-03 08:53:20
高中地理关于大洋洲和两级地区的教案

[导语]高中地理关于大洋洲和两级地区的教案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地理关于大洋洲和两级地区的教案介绍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世界区域地理的最后一节,重点掌握大洋洲的位置范围战略意义,两极地区气候地形及战略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位置在交通和战略上的重要性;

2、澳大利亚地形、气候和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

3、澳大利亚现代农牧业和工矿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它的煤、铁资源出口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4、南极洲地形、气候的主要特征

5、两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南极洲的自然环境保护

[读图识记]

1.南极圈;2.周围海洋、大陆(大洲);3.长城站、中山站;4.南极半岛、乔治王岛;

[识图要求]1.南极点、南极圈;2.67°W、20°E、147°E;3.地球自转方向。

三、学情分析

到此节课,高二世界区域地理基本结束,最后这一节算是对世界地理的一个总结,本节也是考试中常常涉及的内容,特别是战略意义方面,但是对自然环境的熟练掌握才是准确分析问题的前提。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五、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六、课时安排:1--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生活动】读世界大洲图,找出面积最小的大洲

【结论】1.世界面积最小的一洲---大洋洲

大洋洲位置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已成为亚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供应站,又是海底电缆的交汇处,在交通和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2、【学生活动】读大洋洲图,找出大洋洲的各个组成部分

【结论】大洋洲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两岛、新几内亚岛及太平洋上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组成。

居民绝大部分是欧洲移民后裔,土著居民为黄种人和黑种人。

3、【学生合作】在澳大利亚图上找出澳大利亚植被分布及气候分布情况

【结论】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中部,大部分地处副热带高压带,以下沉气流为主,除东部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外,大陆中部及西岸降水较少,沙漠面积广大,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东部山地阻挡了太平洋暖湿气流向西深入,也是本地区干燥面积广的重要原因。另外大陆西岸流经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对其西岸荒漠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大陆北部夏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而多雨,冬季受东南信风的影响而干燥,细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大陆东南部内陆,介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之间,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大分水岭靠近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对东部洋面上来的水汽有明显的阻挡作用。东南信风受东北部山地的抬升,降水丰富,在澳大利亚东北角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南回归线以南的东南沿海形成亚热带湿润气候。大陆东南角及塔斯马尼亚岛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西南角及墨累河河口附近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4、【合作探究】

结合必修二学过的知识及地图册,分析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优势。

【提示】区位因素从地形、水源、人口密度、交通、市场、科技、政策等方面分析;

优势回顾课本上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优势的总结

5.南极洲

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洲,南极洲几乎全部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面积为世界第五大洲。它是未来南半球各大洲横越南极空中交通的惟一中间基地

冰雪高原:南极洲是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冰层平均厚2000千米,有“冰雪高原”之称

寒极和风库,它的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原因:纬度高、地势高、位于高压中心,冰面反射太阳光。暖季:11月~次年3月

资源和科研宝地,淡水资源体积占冰体积的90%以上,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周围海洋上多冰山。矿产资源:煤(维多利亚地)、铁(印度洋沿岸)储量最丰富。生物资源:磷虾、鲸、海豹、企鹅。原始的自然环境,最广阔的天然实验室最好考察时间:每年9月~次年3月,极昼、暖季。我国的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不在南极圈内)、中山站(在南极圈内)。

南极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南极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等。

4.北极

【学生活动】读北极地区图,找出北极地区的各个组成部分

(1)北极地区——主要由北冰洋、周边陆地以及岛屿组成,而所有陆地分属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瑞典、和芬兰8个环北极国家。

(2).北极地区的特征——浮冰世界

洋面:常年不化的冰盖(占 2 / 3 )

海面:从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夏季最多),巴伦支海受北大西洋暖流分支北角暖流影响,常年不封冻。

岛屿:冰川和冰盖遍布。

沿岸:永久冻土带(达数百米)。

(3).北极地区的气候

特点:寒风、多风,天气易变,但没有南极那么寒冷。

【思考】北极地区寒风、多风,天气易变,但没有南极那么寒冷的原因?

【结论】原因:①纬度高,接受阳光少;②西风飘流阻止了热量交换。

☆北冰洋范围内气温低的原因:

①北冰洋位于北极圈以内,冬半年有漫长的极夜,散失掉大量的热量。②极昼期间尽管光照时间很长,但太阳高度角很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很有限。③同时,在极昼期间由于积雪和海冰的融化要消耗大量的热能。④再加上白色的冰雪对太阳辐射有很强的反射作用。(如新雪的反射率达到90%以上)

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78°55′N,11°56′E)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于2004年7月28日投入使用。

中国科考的原因:①中国大陆直接受北极地区气候影响: ②北极地区的公共资源属于全人类,中国有责任、也具备能力;③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北极选区自然资源有需求;④北极地区是科学研究领域的理想场所。……此处隐藏8034个字……

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1.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l 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内蒙古、陕西、甘肃、四川、重庆。

2.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量少。

3.山西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再加上这里植被稀疏,因而水土流失面积较大。

【承转】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建城市增多,致使水土流失呈现出新的特征,即水土流失由广大农村逐步向城市蔓延。

【思考活动】试举例说明城市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生活环境的破坏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在城镇化建设中,大规模开发建设活动会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和水系,产生大面积裸露的地表或坡面,造成土体移动,泥沙流失,河道、水库及城市排水管网淤塞等。

城市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具体表现为:一是造成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没有水土保持防护措施,遇到大风天气,泥尘四处飞扬,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二是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影响城市气候变化。城市开发建设和人类活动,使城市原有地貌被不透水的硬化地面取代,增加了地表径流和地面的热辐射;城市中的工厂、机动车辆、家电等不仅造成大气污染,而且释放出废热气,使得城市气温明显增高。三是淤积道路,堵塞管道,污染城市。开发建设活动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极易形成水土流失,淤积城市蓄排水利工程,降低城市水利工程效益和城市防洪能力,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安全。另外城市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城市市容景观,同时也影响投资环境,阻碍和制约经济的发展。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水土流失三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后果,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两种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危害。

【板书】三、土地荒漠化

【投影】图3—7 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

【讲述】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8%,已大大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涉及l8个省(区)的471个县(市、旗)。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的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危害最为严重。

【讨论】土地荒漠化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荒漠化的危害,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的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危害最为严重,同时荒漠化还会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

【思考】荒漠化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荒漠化的形成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有关。其中,自然因素是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降水少,大风天数多、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更容易形成土地荒漠化,但人类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则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承转】那么,土地荒漠化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

【思考活动】下列资料描述的是土地荒漠化过程,试根据荒漠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对其进行正确的排序。

①在较缓的坡地上,树已经被砍掉,并开辟成农田。于是土壤便暴露在风和水的侵蚀下。

②在干燥气候下,坡地土地还未开辟成农地,此时可维持树木和草的生长,这些植物的根具有保护土壤的作用。

③在缓坡上持续种植,当土壤肥力逐渐消耗到无法种植的时候,就改成放牧牲畜。同时,在另一片较陡的坡地上砍树,开垦种植。

④土壤流失严重,陡坡地岩石裸露,缓坡地沙土蔽天,农牧业完全消失。

⑤风和水再次作用在陡地上,于是牲畜便移往陡坡地放牧。而缓坡地则因过度放牧,几乎长不出草了。

【参考答案】②①③⑤④

【过渡】土地荒漠化不仅对本地区造成危害,而且还可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

【阅读】阅读材料“沙尘暴袭击北京城”。

【提出问题】什么是沙尘暴?沙尘暴的发生和形成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是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灾害性天气。沙尘暴的发生和形成需要有三个必备的条件,即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天气。

【探究活动】根据沙尘暴产生的条件,分析北京为什么会遭到沙尘暴的袭击?

【点拨】北京位于华北地区,离冬季风的源地比较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北京的西部和北部地区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些地区地表有大量的松散沉积物,冬春季节,在强劲的西北风吹拂下,这些松散沉积物就形成了沙尘暴的物质来源,而北京位于西北风的下风向。因而,冬春季节北京会遭到沙尘暴的袭击。

【阅读】阅读课本第50页材料“影响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的传输路径”, 了解影响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的传输路径,认识到我国沙尘暴的源地与荒漠化土地有很大的相关性。

【板书】四、生物多样性减少

【资料展示】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我国目前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5 000种,占总数的l5%-20%。野生植物如苏铁、珙桐、金花茶、桫椤等已濒临灭绝。上世纪在我国已灭绝的野生动物有普氏野马、高鼻羚羊,接近和濒临灭绝的有蒙古野驴、野骆驼和普氏原羚等。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我国有l56个物种。

【图片展示】一些珍稀动植物图片,如藏羚羊、珙桐等。

【讨论】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大面积森林砍伐、火烧和农垦、工农业的发展等各种活动造成的;第二个原因是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也使原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

【阅读】阅读课本材料“外来物种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理解外来物种入侵会产生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思考活动】根据下图左边所列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实例,阅读相关资料,从下图右边找出相应的原因,用直线连起来。

【总结】对比分析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分布)、成因、形成过程、危害。

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现状(分布) 成因 形成过程 危害

森林资源匮乏

草场退化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

(二)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现状(分布) 成因 形成过程 危害

森林资源匮乏

草场退化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中地理关于大洋洲和两级地区的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关于大洋洲和两级地区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