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语]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篇一关键词:英语教学 教材教育资源 课堂渗透
教育过程的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等。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科教学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着特殊的作用,因为英语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如今是信息社会,琳琅满目的信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使英语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容,仔细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提示的哲理,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提问题去思考,增长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变静态的书本知识为解决多变的实际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通过合作互动,不仅发展学生的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积少成多,在量变到质变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
因此,进行德育渗透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英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充分挖掘课本教育资源是我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英语教材是指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挂图、卡片、教学实物、计算机软件等。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教材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中的人物美,用感人的艺术形象、崇高的思想感情净化心灵,纯正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高深的道德情操。
渗透德育教育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挖掘教材所蕴涵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从正面或侧面通过某具体形象的讲述和分析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善恶,不断到提高思想认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英语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单元话题,阅读、作文教学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
案例1:助人为乐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在教学九年级Unit 8 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时,通过问题“Would you like to be a volunteer to help the people who need help? Why?”的展开与讨论,来激发学生帮助他人的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的说“We could help provide money for the poor students.”“I’d like to help homeless people.”等。接着教师再利用课件展示、小组合作来探讨如何帮助他人,让学生懂得“你在帮助她人的同时就是帮助了自己。”正如英语所说的“Help others, help ourselves!”
案例2:眼下,全国掀起环保大热潮,为结合这一举动,我也适时在课堂上渗透了相关环保知识。为了宣传“保护动物、保护地球、节约能源”,在Unit 15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的教学中,通过列举污染源,让学生更清楚当前环境不尽人意,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从而使学生增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主人翁意识。并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来写保护地球,节约能源的宣传标语,结果学生的创造力让人出乎意料,其环保标语:Don’t kill animals. /Animals are our best friends./ We shouldn’t cut down the forests. / We should take our own bags when shopping./ Turn off the lights when we leave a room.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态度。
案例3:九年级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 主要启发学生向科学家、发明家学习,学习他们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爱实验、爱发明,为人类谋福利的高尚思想行为。八年级上Unit 11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教育学生学会有礼貌地与人交谈。七年级下Unit 12 Don't eat in class.主要教育学生遵守校规校纪、严于律己,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等。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篇二【关键词】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互动的现代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能力,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由于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在实施课堂案例教学之前,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课堂案例教学阶段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思品课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思想品德课堂案例教学教师应如何做好课前准备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大量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师经常苦于手头没有好的案例用于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日里要处处留心案例的积累,平时遇到好的案例要注意收集,养成收集积累案例的意识和习惯,并可整理归档成册,如此才不会“案到用时方恨少”,案例的来源途径有很多,主要有:
1.采用教材或教参中给出的案例:教材或教参中的案例都是经过教材组编委员会的专家们认真研究和讨论过的,可信度和效用度都比较高,可以直接用于案例教学。
2.收集发生在师生身边的案例:收集发生在师生身边一些事例并加以整理也是教师获得教学所需案例的一个途径。发生在师生身边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联系最为密切,自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3.搜索网络获取案例:教师们可以在上课前大量查阅网上的资料,现在有很多专业的搜索网站,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百度,谷歌等,通过这些可以马上搜索到你想要的最新发生的案例资料,效率特别高。
4.关注电视、广播和查阅资料收集案例:观看电视、收听广播能够了解到在本国、外国有影响的案例,还有查阅报纸、杂志等这些传统媒介能了解到一些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案例。这些案例都可以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素材。
二、精心选择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
一旦确定了教育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就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具体说来,选择一个好案例应体现如下四个原则:
1.要与时俱进,具有时效性
选择一个最近发生的案例,用社会热点取代教材中相对滞后的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 ……此处隐藏8778个字……用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感化。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感体验氛围
人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由一定的刺激情境所引起的,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高度重视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将理性的教学内容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再现生活现实,激活学生主体,给学生提供一种能引起情绪感染和体验的心理环境,这样,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情境之中,使学生置身于可感知的环境中去观察,直接感受隐含于情境中的思想与情感,他们就能极好地从心理上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呈现教学情境的方式很多,例如:
1.多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演示法主要是指教师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创设的教育情境以动态的方式演示出来。该方法把人们在文字材料中看不到的场面、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具有感受力。如在讲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七年级上册第3课第1节)这一课时,我开始先放一段动植物世界的录像,同学们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再放一段展示我国部分地区森林被破坏、动植物被猎杀,以及沙尘暴天气的场面,同学们的心又被深深打动了。相信这堂课同学们对生命需要相互关爱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2.案例讲述法
案例讲述法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事实材料,交代教育情境。如在讲述“挫折面前也从容”时,讲述贝多芬、司马迁的故事来感染学生。讲述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语言、语调、心态、体态和表情都要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与空洞说教式的教学法相比较,案例讲述法对思想品德学科育人功能的强化有积极意义。通过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而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在选取案例时,教师如能结合时政热点、生活化案例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等内容,并且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注重案例的新颖、生动、恰当,就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又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中“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这一知识点时,我首先举例:1774年,普鲁士国王以麻雀祸害庄稼为由,下令杀死麻雀,并规定了奖励办法。于是百姓争相捕捉麻雀。不久,麻雀被捉光了,而各地果园却布满了害虫,树叶被害虫吃光了,果树不再结果。国王不得不收回命令,号召百姓寻找雀种,并加以繁殖保护……从而通过案例所创造的教育意境,引发学生思考,使他们在体会中领悟正确的观点,获得“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地球的生物链中,各种生命息息相关,共生共存。我们要尊重和关爱生命,如果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的情感体验。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选取某种生活片段,设计典型情节,让学生担任一定角色,身处其“境”去展示情境。如在介绍自卑、自信与自负的含义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一次语文单元考试,班上自信者、自卑者和自负者均考了91分,在放学的路上,三个人走在一起,对此次成绩,三人的想法、语言、表情却完全不同……”然后,让学生分组多次表演。通过观摩与比较,大家对三者的心理状态心领神会,自觉、愉快地接受了要自信,不要自卑与自负的思想观念,激发了感情,加深了体验。
4.漫画分析法
生动、形象、幽默的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漫画分析法就是把漫画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明晰事理,丰富情感体验。例如《我们的姓名和名誉》(江苏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第1节)一课在呈现“诚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这一知识点时,讲了春秋时期越国人虞孚在漆中掺加树汁,结果搞砸了生意,最后沦为乞丐的故事,并配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虞孚衣衫褴褛、瘦骨嶙峋,手捧讨饭的破碗,狼狈不堪。通过阅读故事与对漫画的分析,学生明白了“诚信不仅是经商的道德基础,而且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更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确立了“一个人有了信誉才能获得良好的名誉,如果失去了信誉,迟早会身败名裂”的道德情感。又如《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江苏版七年级下册第23课第1节)配了这样两幅彩色漫画:一幅题为《绿灯独奏曲》――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驶来的机动车在十字路口互不相让,乱成一锅粥,结果谁都动弹不得。另一幅题为《红绿灯协奏曲》――车辆按照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或等待、或通行,十字路口秩序井然,大家都能安全通过。借助于对直观、形象的漫画的分析,学生们明白了“社会生活需要秩序来维持,离开了一定的规则秩序的约束,社会就会陷入混乱”这一原本较为抽象的道理,对“只有自觉遵守规则,遵守社会秩序,才能维护个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有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另外,还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传说、寓言、成语、笑话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社会实践升华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向社会延伸。社会大课堂是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依托,教师应引导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真实社会,体验社会中的现实情境,了解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印证课内观点,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社会事物现象的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热爱社会的道德情感。方式主要有:
1.参观访问
如要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可带领学生回归自然,到森林和乡野走走,让他们体验到自然的美好,从而从内心深处向往清洁美丽的环境。另外,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德育基地、访问革命前辈等,都可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对社会某些问题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补充教学内容,提高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针对学生消费攀比、餐饮浪费,缺乏刻苦学习精神的现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家庭中,调查乡亲们的生存状况,当他们看到乡亲们吃着粗陋的饭食,穿着陈旧的衣服,却还在为了家庭经济通过种田、打工等形式辛苦劳作时,内心受到的震撼是非常大的,这是老师、家长唠叨十遍、百遍所不能及的。
3.参加志愿者服务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环保活动,深入社区为孤老、残疾人、病人服务,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在活动中树立劳动、奉献等价值观念。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要在情感体验上下功夫,使学生由知到行,做到知行合一,并在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使道德情感不断得到升华和延续,从而优化思想品德教学。
参考文献:
[1]关鸿羽,白铭欣主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2]李红主编。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4]万福、于建福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多篇】范文。